喵~
o(=·ω·=)m
听说好文跟好音乐更配哟
今天的音乐特别好听哦
如果您有想听的歌曲
可以后台给我们留言哈
小儿中暑
中暑是指高温环境所导致的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水盐代谢紊乱和神经系统等器官功能损害。其主要发病机制为机体散热障碍,体内大量热蓄积,而至体温升高。同时,由于发热导致机体分解代谢亢进,体内产热增加,使体温进一步升高,两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组织细胞功能损害,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可表现为高热型、循环衰竭型、热痉挛型和热射病型。热射病常病情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存活者易遗留神经后遗症。
1.保暖过度。
2.在高温环境下时间过长,大量出汗,饮水不足。
3.在烈日直射下时间过长。
4.除上述因素外,其他易发因素包括:①人体产热增加,如活动过度、发热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②散热障碍,如湿度较大、环境过度拥挤、通风不良,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③汗腺功能障碍,见于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系统硬化病以及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等。
接触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暴晒病史。临床可表现以下类型:
1.高热型病初表现为出汗、口渴、乏力,体温38~39℃,继之因出汗过多,下丘脑及汗腺功能失调,出汗障碍,表现为皮肤干而灼热、面部潮红、呼吸加快,体温进一步升高可达41℃以上,可出现烦躁、谵妄、惊厥和昏迷。可因并发脑水肿、呼吸衰竭和重要器官损害而死亡。实验室检查可见血钠降低、转氨酶升高、蛋白尿和代谢性酸中*。
2.循环衰竭型突出表现为高热、大汗后口渴、尿少、呕吐和明显脱水,严重时神志改变或昏迷、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和低血压,此时体温可下降。
3.热痉挛型主要表现为短暂四肢抽搐和痛性痉挛,以腓肠肌多见,体温正常或低热。实验室检查:血钠、血氯降低,尿肌酸升高。
4.日射病型小儿在烈日下过久,日光中红外线照射引起脑膜和脑组织充血水肿。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眼花、耳鸣、恶心与呕吐,甚至意识丧失。可无体温升高。
需与食物中*、化学中*和药物中*相鉴别。
1.迅速降温包括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药物降温可用氯丙嗪0.5~1mg/k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循环衰竭型慎用),并监测血压。降温过程中监测肛温,肛温降至38℃即停止降温,防体温过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迅速退热作用,并可减少中暑并发症的发生。
2.补液(1)病情轻神志清醒者可口服含盐饮料。
(2)病情严重者静脉补液,根据血清电解质调节液体张力,循环衰竭者迅速液体复苏。代谢性酸中*时给予1.4%碳酸氢钠静脉滴注。
3.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止惊、控制脑水肿和呼吸支持等。
1.防止小儿在烈日下长时间玩耍。
2.炎夏季节防止青少年长时间室外体育活动或劳动,及时供给含盐饮料、冷绿豆汤等。
3.高温、高湿季节,室内设法通风、降温。
1.中暑是由于机体对高温环境不耐受,体内蓄热过多而引起。
2.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大量出汗或无汗、头痛、头晕、水盐代谢紊乱、循环衰竭、烦躁、抽搐和昏迷等。
3.预防是最好的治疗,一旦发生应迅速降温、补液、对症支持治疗。
欲了解全面内容请购买正版图书
更多精彩尽在
“儿科疾病诊疗规范”丛书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