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饮食疗疾病
食疗,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具有不同作用的食物,或以食物为主并适当配伍其他药物,经烹调加工制成各种饮食以治疗疾病的医疗方法。食疗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以辨药食之性味的传说。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种,分上、中、下三品,其中列为上品的大部分为谷、菜、果、肉等常用食物。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专列“食治篇”。孟诜的《食疗本草》则总结了唐以前中医食疗的成果,是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是用药膳治疗老年病的专著。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一部著名的食疗专著,对养生、妊娠禁忌、营养疗法、饮食卫生、食物中*等都有论述。明代,先后出现了朱棣的《救荒本草》(),卢和撰汪颖编的《食物本草》等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收载了许多药膳方。高濂的《遵生八笺》专列《饮馔服食笺》,是一部中医养生学专著。清代,食疗有了很大发展,有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著作。
特点及应用原则中医学一贯重视饮食疗疾,并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说法。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食物与中药并没有严格划分,但食疗与药物疗法则有所区别。药疗效果虽快,但药物性偏,苦口难吃,久服碍胃,故病人很难长期坚持服药。而食疗则配制得法,烹调有方,使人们乐于接受,可以长期制食,而且食药同用,食借药威,药助食性,相得益彰。
要正确应用食疗,达到以食疗疾的目的,首先需要掌握食性。食物与药物一样,具有一定的性味。食疗正是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达到治病目的。食物同药物一样,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但不如药物的四性明显,一般只分成温热性和寒凉性两类,而介于两类之间,微寒微热则归入平和性。
每日一方--银耳*芪汤
银耳30克,*芪15克。
白砂糖5克。
步骤1:银耳泡发,润透,去蒂,洗净,撕威小朵;*芪洗净,切片。
步骤:砂锅置小火上,入水适量,放入银耳、*芪煎煮1小时,捞取药渣,加糖调味,即可饮用。
益气生津、滋阴润肺。适用于白细胞减少、体质虚弱等症。
每日一剂。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很灵很灵的胃病古老偏方,已治好00万人!每天空腹喝;7天多年胃病恢复正常,不妨试试!
凡是胃病,别急着吃药,胃不好是可以吃回来的;每次只需g;胃炎、胃溃疡都好了
嘴巴又干又苦,喉咙发炎?咽炎早上第一口吃什么?让咽炎消失无踪经得住验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