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中毒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镇静催眠药,会上瘾么上
TUhjnbcbe - 2025/7/25 17:48: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nb.ifeng.com/a/20171215/6230550_0.shtml
                            

良好的睡眠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的休息,以缓解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增强免疫力,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受到了失眠的困扰,据统计目前已经约有10~15%的成人完全符合临床失眠的诊断标准。

短期的失眠可以通过找到相关诱因来加以解决,而慢性失眠的患者则需要更加规范的治疗,应在病因治疗、心理治疗、睡眠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适当辅以药物。镇静催眠药及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是治疗失眠常用的药物,但部分患者会担心一旦吃了这些药物就会成瘾,会有依赖、戒不掉,因而不愿意去用药。

那么,镇静催眠药及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的成瘾性到底如何呢?又如何戒除呢?如何正确避免对于药物的依赖呢?在回答以上问题前,我们要先来了解下,什么是药物依赖?

什么是药物依赖?

药物依赖,又被称为药物成瘾,是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会伴随身体状态,表现为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使用药物的行为或其他反应,目的是要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遭受停药引起的痛苦。

药物可以治疗失眠,改善睡眠状况或延迟有效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包括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等。

镇静催眠药物导致药物依赖?

?

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BZDs俗称“安定”类药物)和非苯二氮卓类药物(non-BZDs或Z-Drugs,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事实上,当苯二氮卓类最初被引入临床实践时,它们被认为是无成瘾性的,直至今日地西泮(安定)仍旧是对于人类生命贡献最大的三大药物之一(另两个药物是青霉素和阿司匹林),足见其“江湖地位”之高。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临床上已经很明显且已经形成了共识,这类药物会产生戒断症状和生理依赖。实际情况是,无论是在大剂量还是在正常剂量的服用状态下,相当大比例的接受过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发展成了某种形式的生理依赖。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半衰期短,一般不会产生日间困倦,但曾有报告,使用该类药物的患者有过诸如睡眠驾驶、睡眠进食和梦游等异常行为。虽然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最初被医生认为是相对安全的,几乎没有产生依赖的可能,但目前看来事实并不是这样。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同样有产生依赖的可能,只是可能略优于苯二氮卓类药物。早在年的一项回顾分析研究就报导了36例病例对唑吡坦(商品名:司诺思)产生了依赖性,佐匹克隆则为22例。几乎所有患者都报告了依赖的典型特征,即剂量随时间增加、耐受性(疗效丧失)和戒断症状,而且几乎所有病例都是在以前的药物或酒精滥用者中报告的,或患者已确认有药物滥用或依赖以外的精神障碍。考虑到回顾分析的处方数量较大,依赖和滥用的相对发生率似乎极低,但确实存在,同时药物警戒数据也表明,唑吡坦(商品名:司诺思)产生依赖性和滥用的风险可能会稍高。

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尤其适用于抑郁和焦虑伴失眠症患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曲唑酮、米氮平、氟伏沙明、多塞平等。随着全球诊断卫生信息标准ICD-11的发展,关于将某些精神活性物质如抗抑郁药归类为依赖性药物的争论再次被点燃。笔者认为,成瘾的诊断应基于几种物质依赖行为症状的出现,包括渴望、对药物摄入的控制受损、耐受性发展和戒断症状以及它们各自的神经生物学相关因素。事实上,抗抑郁药物不会促进腹侧纹状体的多巴胺释放,不会导致患者产生用药的渴求,不会导致患者不受控制地对药物产生需求,不会导致患者不顾有害后果地去使用药物,因而即使该类药物存在耐受性与撤药反应,但整体上并不算成瘾性药物。

供稿/石浩强

原标题:《镇静催眠药,会上瘾么(上)》

1
查看完整版本: 镇静催眠药,会上瘾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