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伟曾经在回忆录里写到:“这姑娘令人肃然起敬,她叫王清珍,还不到18岁”。
可以说,没有王清珍真实动人的事迹,就不会有电影《上甘岭》中的女卫生员王兰这个艺术形象。
15岁毅然跟随部队入朝挽救了无数战士的性命,她也曾冒险抢回了黄继光烈士的遗体。
多年后,王清珍谈起这件事却遗憾地说:“当年做错了一件事啊。”
电影《上甘岭》中的王兰
14岁成为解放军战士
年,王清珍出生在北京,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她出生时恰好是清明节,父亲便给她取名为“清珍”。
后来,日本人大肆入侵中国,王清珍一家便一路逃亡来到了贵州威宁。
年,解放军势如破竹,一举解放了王清珍的家乡,但由于刚解放,当地的匪患还没清理干净,年轻貌美的王清珍就被当地的恶霸看上了。
当时部队急缺人手,尤其是卫生员,王清珍就经常来部队帮忙,尽可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解放军传统优良,很快就获得了当地百姓们的支持,王清珍在心中默默地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后来,部队完成了任务准备离开,王清珍的父亲不忍心看女儿受苦,便带着她来到了解放军后勤部,送她去参军。
王清珍
部队的确是急缺人手,尤其是卫生员,但王清珍当时只有14岁,年纪太小了,部队领导很犹豫要不要留下她。
王清珍的父亲当时就急了,连忙说:“你们不要她,她就要被人抢去当小老婆了!”
部队领导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王清珍如愿以偿地医院的卫生员。
年,毛主席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并派遣志愿军支援朝鲜。
因为王清珍年纪太小了,部队不愿让她冒险,想让她留在国内,没想到王清珍拿起剪刀剪掉长发,跑到首长那里问:"为什么不让我参加战斗?"
年3月,15岁的王清珍跟随志愿军一起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抗美援朝战场。
战争是无情的,王清珍刚到朝鲜没多久就碰到了第五次战役打响,这也意味着,伤员的数量也将成倍地增加。
电影《上甘岭》剧照
此时的王清珍不再是一个柔弱无骨的姑娘,而是一个威武的志愿军战士。
战斗岁月的女卫生员
在枪林弹雨中,王清珍见证了许多生死离别,她迅速地成长着。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不但是志愿军战士们物资紧缺,连卫生所也一样,缺少药物、绷带等等。
王清珍没有坐以待毙,只要想到孩子啊浴血奋战的战友们还有受苦受难的朝鲜人民,她身上好像就有使不完的劲。
从敌人的尸体上搜集急救包、捡敌人的降落伞、将棉衣的棉絮抽出来......
为了解决医疗用品不足,王清珍可谓是绞尽脑汁。
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为了增加在谈判桌上的筹码,集结6万兵力,对志愿军防守的上甘岭地区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飞机、坦克、大炮等等,各种各样先进的军事设施,对上甘岭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进行了火力密度高达每秒6发的猛烈轰炸。
据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战士回忆:
“面对美军密集的炮火,坑道中的志愿军简直就像是乘坐着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颠簸,强烈的冲击波激荡着坑道,不少人牙齿都磕破了舌头、嘴唇,甚至还有一个十七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
身为志愿军第45师的卫生员,王清珍也随部队参加了这场战役,她一个人负责了三个坑道,大约20名重伤的伤员。
病床是由石头、树枝和稻草铺成的,坑道狭长低矮,里面的一盏马灯几乎从没熄灭过。
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伤员送来了一批又一批,王清珍早已模糊了时间概念,每天脑子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好好照顾他们。
朝鲜半岛气候寒冷,卫生所常常会有脚被冻坏的伤员,缺少必要的条件,王清珍就和姐妹们一起,脱掉战士们的鞋袜,然后一个个的放在自己怀里捂热。
王清珍每天除了给伤员做护理之外,还担负着给伤员喂水喂饭的工作。
有个伤员全身裹着绷带,只有鼻子和嘴巴还露在外面,而且嘴里还化脓不能咀嚼,进食非常困难。
当时还没有能插到胃里的那种喂食器,王清珍实在是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就自己嚼碎了以后再一口一口喂到伤员嘴里。
还有一个伤员面部被大火烧坏了,张不开嘴巴,连吃药都非常困难。
王清珍就先抿一口水,把药片在嘴里咬碎,再把药水送到伤员的嘴里。
另外,王清珍还要帮助一些伤员大小便,除了要给他们洗绷带,还要洗裤子。
王清珍(前排右二)
一天晚上,王清珍负责的坑道来了一位新的伤员,时一位曹姓的的排长,他腹部中弹,生殖器也受到了影响,无法正常的大小便。
但是,解不出小编的曹排长不好意思跟王清珍说自己的窘迫,便一直忍者。
还是王清珍发现他肚子圆鼓鼓的不太对劲,才得知他已经憋了许久。
由于肚子已经胀了很久,现在必须立即导尿,否则的话就可能导致尿中毒,更严重的甚至会膀胱炸裂。
王清珍立即给曹排长用上了导尿管,但却依旧没用,看着被子弹炸穿腹部都能忍受的曹排长,如今却被小便折磨的喘着粗气,脸憋得通红。
于是,王清珍决定用嘴吸出来。
王清珍
但却遭到了这群伤员们阻止,他们怎么能让一个小姑娘干这种事呢?
可惜他们着急归着急,可惜全都是重伤,没一个能下地走路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王清珍弯下腰,含住导尿管......
在上甘岭战役的短短40天时间里,仅仅是王清珍所在的连队,就有余名战士牺牲。
有人觉得好奇,一个连队最多才人,怎么可能会牺牲个人呢?
事实是,打完一场仗后,连队缺的人会从后勤单位补上,一直有人牺牲,但连队却一直保持着人。
战争比我们想象的残酷的多得多,有的战士直接牺牲在战场上,有的却因抢救无效倒在了卫生所。
每当有战士去世时,王清珍的心里都十分痛苦,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也成为她努力救治伤员的动力。
亲手整理黄继光的遗体
上甘岭战役爆发后,团二营六连接到任务要收复四座阵地。
接连拿下敌军三个阵地后,六连原本90多人只剩下不到10个人。
在收复最后一座阵地时,三个爆破小组全部阵亡,连队已经没人可用了。
并且距离天亮已经只剩下一个多小时了,时间非常紧急,急得连长想带着指导员一起上。
黄继光画像
正在这时,通信员黄继光站了出来:“有我黄继光在,决不能让连长和指导员上!”
最终,黄继光和另外两个通信员交替掩护爆破,只剩下敌军最后一座大地堡时,其余二人一个阵亡一个重伤奄奄一息。
敌军的这个地堡非常坚固,黄继光顶着火力丢出的手雷只炸掉了一个角。
这时天就要亮了,黄继光身边已经没有任何弹药可用,身上也多处受伤。
他看了眼已经泛白的远处天空,顽强地爬向敌军火力点,张开双臂,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火力......
战斗太过激烈了,只是19日到20日凌晨,一个晚上的时间45师就伤亡多人。
黄继光去世后,他的遗体一直留在战场上。
直到几天后,王清珍和几个同事趁着战争的间歇,一起把黄继光的遗体带回了收容所。
当时,黄继光的身体十分僵硬,仍旧保持了趴在堡垒上的姿态,双手高举着,身体微弓。
有人听说黄继光的遗体被枪下来了,便带着相机给遗体拍了张照,可惜后来照相的这个人也牺牲了,22岁的黄继光连相片也没能留下一张。
在清理黄继光遗体时,王清珍发现他身上的弹孔如同蜂窝一般,密密麻麻。胸口被火药烧得焦黑,看不到一丁点好肉。
黄继光后背的脊骨也被敌人的子弹打断了,背后的水瓶和手电筒为他挡了不少的子弹。
衣服原本的颜色早已看不清,入眼看到的就是血液氧化后的颜色,干透的鲜血,将衣服紧紧地粘在他的身体上。
王清珍用剪刀一点一点地将衣服剪成一块一块的,然后用热水将鲜血融化,再将衣服揭下来。
但是,黄继光高高举起的双手让给他穿新衣服成了问题,肢体太过僵硬,根本无法活动。
王清珍便烧了一些热水,不能用太热的,会烫坏皮肤,太亮的又担心没效果,几个人就轮流用适度的热毛巾一点点地给他捂呀捂。
她们的努力是有用的,到了第二天,黄继光的高举的手臂终于可以稍微活动了,第三天才终于软化下来。
之后给黄继光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志愿军军服,将他装进了一口从国内运来的棺材里。
不只是对黄继光的遗体这样做,王清珍他们对所有的遗体都是一视同仁的,她们的任务之一也是收拾尸体。
当时,王清珍也没意识到,这位用身体堵敌人抢眼的年轻战士会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英雄。
在她看来,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每一位战士都是英雄好汉,都值得被她们认真仔细地对待。
年,王清珍在与当时一同参加抗美援朝的同事们聚会时,大家都十分遗憾,当时没能将黄继光的一身血衣保存下来,那是一笔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呀。
夫妻共为革命献青春
上甘岭战役持续了43个日夜,王清珍也因此荣获了二等功,被授予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王清珍
王清珍在朝鲜战场上除了忙事业外,也在这段烽火岁月中找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另一半。
刘焕杰是年入伍的老干部了,是一名很称职的主治医生,当他得知王清珍的出色表现后,就被她的无私所感动,期望能够跟她牵手走完一生。
但是,刘焕杰比较担心年纪问题,他比王清珍大了十多岁。
最终在政委的帮助下,二人成功喜结连理,成为45师第一对在朝鲜战场上被批准结婚的。
部队领导专门把他们的婚期定在了志愿军入朝作战三周年纪念日的那天。
年10月25日,纪念大会结束后,部队专门为他们举办了婚礼,庆祝他们新婚快乐。
他们二人只在新婚夜抱着被子住了一晚,第二天便各自抱着被子回到了原来的宿舍,开始了新的生活。
王清珍夫妇
与之前不同的是,如今的王清珍不再是孤身一人,夫妻二人互相支撑互相鼓励,一起为革命献青春。
当年的姐妹们都是“王兰”
年,作家林杉着手创作《上甘岭》剧本时,被王清珍的事迹所感动,他专门以王清珍为原型,刻画出“王兰”身为艺术形象。
并且,林杉还在剧本的最后,专门批注:王兰的原型就是卫生员王清珍。
电影上映后,大家都被“王兰”所感动,猜测原型的报道也越来越多。
王清珍(左三)接受张万年接见
有记者采访王清珍,问她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王清珍说:“上甘岭是一场无比残酷的战争,不仅涌现了许多顶天立地的英雄,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医务工作者。
‘王兰’的形象,是对所有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医务工作者的艺术概括。
在抗美援朝战场,在上甘岭阵地,有许多同我一样的女卫生员,她们都是王兰的原型!”
王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