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坐在审判台上,恬静中带着些许“锋芒”。从一名法学生成长为一名女法官,6年的法院人生,她以90后的青春绘就芳华底色,用党员的初心传递司法温度。她就是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原江干法院)民三庭审判员姚璐。
“十分尴尬”
姚璐是湖北荆州人,年之前,一直与楚天荆水朝夕晤对,后来她到了杭州,与一城山色半城湖相逢,让她联想起家乡的景色,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愫在她心中扎根。
但是,她与杭州景色相遇的新鲜感正如火炽热时,方言却给她来了一个下马威。她刚到民二庭第一次做笔录时,遇到的当事人是位只会说杭州话的老大爷,和法官交流了一个小时,姚璐只记下五行字,这让她感到窘迫,最后只能央求法官帮忙把对方说的话重复一遍,这才补完了笔录。
“十分尴尬。”姚璐回忆起当时的窘态。她对杭州方言的印象是急促、快速,咬字发音和荆州方言大异其趣,“能听懂一点,但又不太确定。”面对严肃的法律工作,她自然不敢轻易将当事人的话记录下来,担心自己万一听错了会损害到对方切身利益,她下笔自然顾虑重重。
为了攻克方言关,她和自己较上了劲,成为了本土方言新闻《我和你说》的忠实观众,前辈朱学军法官参加录制的“和事佬”节目,她也一集不落。平时,在食堂、在庭外,听到同事们用杭州话交流,也会留心一二。经过一段时间的熏染,她总算成功穿越杭州话的迷雾,重新站在了聆听当事人心声的起跑线上。
“墙倒了便是桥”
从年到年,姚璐参与办理案件件,其中,家事纠纷件。对家事纠纷的热衷不是办案数字的叠加,其背后是心细如发尽心工作的结果。尚未走进婚姻殿堂的她近距离接触着婚姻和家庭的“人间烟火”,体味百态人生,在烟火气中不断成长。
年,一起抚养费纠纷案当事人-———莘莘走进了姚璐的视野。刚满18岁的莘莘,第一次见姚璐时,全身透着轻蔑和冷漠,眼神中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冷淡和孤独。审理发现,莘莘上小学时父母离异,她被判给父亲,父亲去世后由其叔叔抚养。因抚养费问题,莘莘将母亲告上法院。
通过庭前调解,莘莘母亲认为莘莘现在读高三,愿再延长一年的抚养费。到这里,调解成功了,但孩子的冷漠、母亲的无奈、叔叔的激愤——仿佛玻璃樽上的裂痕,让姚璐难以平静。
在交流中,姚璐打开了莘莘的心扉。她发现莘莘对母亲有隔阂甚至仇视,源于她认为是母亲当年弃病重的父亲于不顾,从而造成父亲早逝。但莘莘母亲表示,当年也曾悉心呵护这个家,由于是外地户口,居无定所,经济困顿,抚养费只是到年莘莘成年了才没给。而在承担莘莘抚育责任的叔叔眼里,莘莘既是侄女也是女儿,他也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情感。
面对三方的诉求,姚璐需要在情与法的平衡中找到破解之道。通过不断的沟通,她让莘莘逐渐认识到,母亲并没有抛弃女儿,叔叔也一直在付出。“你能完成高中学业,走向大学校园,有妈妈的资助,也有叔叔的照顾。”姚璐还在她叔叔和母亲之间进行疏导,双方关系有所缓和,莘莘也能够专心学习了。
现在,莘莘进入了大学生活,在一个新的城市开始适应新的环境,认识了新的朋友。“墙倒了便是桥。”莘莘在给姚璐的留言中这样写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事审判承载着家庭关系修复的责任,栓系着每一位家庭成员感受法律温度的机会。”姚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