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上甘岭》女卫生员王兰,王清珍原型
年,在共和国第48华诞的日子里,全国11名著名的战争年代老英模相聚北京,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迟浩田亲切接见了他们。
在这些老英模中,有一位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的女卫生员、战斗功臣王清珍——她是电影《上甘岭》中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
迟副主席亲切地握着王清珍的手说:“你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救伤员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学习。”
王清珍非常激动地说:“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谢谢首长的鼓励。”
年10月1日6时零5分,当北京天安门广场英姿勃发的国旗护卫队和军乐队出现在金水桥上,王清珍满头银发,胸前挂满了奖章。
王清珍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她激动地说:“为了五星红旗的升起,我们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了几十年,看到国家一步步富强,人民生活一步步提高,我太高兴了!”
王清珍
在天安门城楼上,游览的人们听说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上甘岭》电影中女卫生员的原型,一下子沸腾了,上百人涌过来,争先恐后与她握手,合影拍照,并请她签字,称赞她是“共和国的骄子,人民的优秀儿女”。
王清珍却一再谦虚地说:“我不是英雄,我是人民的女儿,功绩归功于党,归功于祖国,归功于人民,归功于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烈士,归功于黄继光……”
在国庆晚会上,战争年代的老英模们和青年干部们欢聚一堂,心心相印,放声高歌:“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年逾花甲的王清珍唱起了《上甘岭》电影的插曲《我的祖国》仿佛又回到了40多年前炮火连天的朝鲜上甘岭坑道里……
王清珍晚年
由于担心抢婚,王清珍穿上了军装
年,王清珍出生于北京。由于她出生于清明节那天,便取名为清珍。她的父亲王基庚是平汉铁路工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武汉之际,一家人便搬到了贵州威宁一带。当时,王基庚在铁路工程局修路,母亲则失业在家。
年9月中旬,15军第45师奉命剿灭盘踞在威宁地区的匪徒,和敌人在县城外的敌人激战。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她的家乡。
第二天早上醒来,王清珍打开大门一看。解放军已经进城,他们都睡在道路两边。解放军守纪律、不扰民、爱护群众。
解放除夕,土匪依然横行乡里,扰乱人民的安宁生活。解放军第45师为剿匪进驻威宁。后来,45师宣传队来到王清珍家中,其中有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这些人整天忙着排练节目,准备为部队进行慰问演出,还邀请王清珍前去观看。
演出当天,部队先是请“杀敌英雄”王学智做报告。在淮海战役中,王学智和两个战友在敌人的包围圈转了三天,不仅抓到了6个俘虏,还将伤员带了回来,光荣立功。
王清珍听了王学智的英雄事迹深受震撼,人民解放军的良好印象深深印在她的心中。从此,她便积极帮助宣传队做事,主动来到45医院帮忙照顾伤员。
医院缺人,医院帮忙。几个月的相处,她和部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十分向往那火热的军队生活。在部队完成剿匪任务,即将离开威宁的时候,王清珍早日压在心底的当兵想法顿时迸发出来。
父亲王基庚担心解放军一走,会有抢婚恶霸人过来。当地的一名恶霸见王清珍年轻貌美,便萌生将其纳为妾室,王清珍自然不从。
为了躲避恶霸,他便决定将女儿王清珍送去参军。做了决定的第二天,父亲王基庚便拉着王清珍赶到45医院。
起初,部队领导觉得王清珍年纪太小。王基庚一听急了,吼道:“你要是不带走我的闺女,她就要被人抢去当小老婆了!”
医院院长看着王清珍那清秀的面容,稚气的神态,觉得是个当卫生兵的好材料,就答应了她的要求,将其分配到医院当卫生员。
14岁的王清珍穿上军装,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战士,从此改变了命运,掀开了波澜壮阔的一页。
除了医治伤员,还要从事特殊任务
年初,王清珍跟随第三批进入朝鲜的志愿军官兵踏上了朝鲜领土。年轻的王清珍随部队由贵州到四川,沿长江乘木船到汉口,再乘火车到达河北邢台。这时,王清珍才知道部队将要赴朝作战。
一场空前残酷的战争已摆在这位年轻的姑娘面前。初生牛犊不怕虎。听了首长的动员报告,她热血沸腾,义愤填膺,决心誓死保家卫国。
部队已进入临战前的状态,师医院改为收容所,进行着紧张的作战训练。经过学习,她初步掌握了一些应急技术,随时准备奔赴前线,去接受血与火的考验。
车辚辚,马萧萧,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这支威武雄壮之师。于年3月奉命赴朝作战。王清珍随部队乘车到达丹东,从这里出发,跨过了鸭绿江。
这时的王清珍心里感到是那样的神圣,那样的庄严。她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再不是一个文弱的姑娘,而是一个威武的战士。
鸭绿江那边是一个血与火的世界,王清珍的心被震撼了。敌人的飞机轮番轰炸,炸弹坑遍地皆是,满目疮痍。村落被炸,房屋倒塌,一片狼藉。
朝鲜老百姓伤亡不计其数,有的孩子趴在死去的妈妈身上哭,有的妈妈抱着死去的孩子哭天喊地,那悲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
美帝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更激起了王清珍对敌人的愤恨。她决心把美国鬼子赶走,解救水火中的朝鲜同胞。部队行军、打仗,危险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战斗打响后,王清珍每次都要去前线。饥寒交迫拦不住他,枪林弹雨拦不住她。她每次一想到战友们还在浴血奋战,身上都有使不完的劲。
绷带不够用,她们就去捡敌人投照弹的降落伞;医疗用品不足,卫生员们就从战士的尸体上收集急救包;药棉用完了,就从棉衣中抽取棉絮煮沸后当药棉。
当时,王清珍一个人负责3个坑道并排躺着20多名伤员。除了给伤员们包扎伤口之外,她还要承担许多特殊任务。
五次战役后,天气还是十分寒冷的。有一天部队下来一批伤员,他们是向前方运粮涉水过河冻伤的。结冰的河水刺透了骨头,棉鞋成了冰鞋,脚和鞋冻在了一起,脱都脱不下来。
他们来到包扎所,王清珍和其他卫生员给他们敷上冰疮膏,裹好绷带,战士们的脚还是没有一点热气,冰凉冰凉的。她不顾一切,解开棉衣坐在铺上,把伤员的脚放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把他们的脚暖热,暖热一个战士再换一个战士。
有的伤员看王清珍是个年轻姑娘,感到不好意思。她说:都是阶级兄弟姐妹,有什么不好意思,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责任,只要能减轻伤员的痛苦,我愿尽一切力量。
这些伤员中,一个姓李的伤员全身裹着绷带,身上只露出嘴巴和绷带,喉咙也被灼伤,失去了吃饭的能力。王清珍将饭菜嚼烂,口对口将其喂下去。
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
有一次,部队徒涉一条急湍的河流。为防止意外,班长让王清珍抓着马尾巴。她走到河中间,脚一滑跌倒在河里,班长一下抓住她的药袋,才避免了被冲走的危险,但衣服全湿透了。那时每人只穿一套衣服她只好忍着寒冷继续行军。
王清珍照片
不久,王清珍病了,领导让她坐担架,她说什么也不肯,咬牙坚持跟着部队一起行军。她一连走了几天,真是精疲力尽,连吹灰之力都没有了。经检查,她得了“回归热”。
美军天天狂轰滥炸,运输线经常被炸断,后勤供应跟不上,到了五六月份,干部战士还穿着棉衣,热了把棉花掏出来成了夹衣,再热了把里子撕下来变成了单衣,身上衣服有很多口子,走起路来一扇扇的。
当时有个顺口溜,记录了那段艰苦的生活:“志愿军不简单,全身上下是电扇,一走路它就扇,走得再快也不会出汗。“那时根本吃不上大米白面,能吃上高粱米就算是最好的了,经常是“一把炒面,一把雪”,有时炒面吃光了,就饿着肚子同敌人拼杀。
战斗越激烈,伤员就越多,收容所的扣子就越重。这时,他们收容所的女同志有的病了,有的掉队了,只剩下王清珍,她不停地给伤员喂水、喂饭、洗绷带。
她拼命地干,不知疲倦地干,没白没黑地干,觉得多做一件工作就多一分光荣,就多一分胜利。
年10月14日凌晨4时30分,上甘岭战役打响了。王清珍所在的45师肩负了这次光荣的作战任务。
上甘岭变成了粉末,山尖被敌炮火削去了2米,我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与敌人顽强拼杀,展开了一场以坑道为主的阵地防御战。
王清珍所在的收容所设在五圣山后面的几个坑道里,病床是用石头、树枝、稻草铺成的,被抬下的伤员大多是被炸伤的,且伤情很重。
王清珍负责三个坑道、二十多个伤员的护理。这时,她只有一个信念,千方百计抢救伤员的生命,尽最大努力减轻他们的痛苦。
王清珍每天给伤员喂水、喂饭、洗绷带,背伤员到坑道外解大便,口对口地给伤员进行人工呼吸,用嘴给伤员吸痰。
上甘岭战役中
有一个面部负伤的战士,嘴又干又裂,咀嚼困难,黄胺偏硬又难溶水,王清珍就先抿一口水,将药片放在嘴里咬碎,含着水口对口地将药水送到伤员的口里。
还有一个战士嘴巴化脓不能咀嚼王清珍就把饭先嚼烂,一口口地喂到伤员口里。还有一个伤员面部烧坏了,张不开嘴,王清珍便将舌头伸到双唇之间,慢慢将药送到伤员口中。
《我的祖国》护士原型
在上甘岭战役最激烈的时候,收容所抬进了一位烈土,他叫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他用自己的身躯堵在了敌人的火力点上为国壮烈牺牲。
为了将王清珍遗体运回,王清珍和其他三名烈士,是冒着死亡将其运回收容所的。王清珍和其他两位同志为烈士整容,他的两只手还高高地举着,全身已经僵硬。她们用热水给烈士连洗带敷,才把胳臂弯过来,给他的脸上洗去了血迹,换上了新衣。
望着黄继光那英勇不屈的形象,王清珍止不住落泪,她心中默默地想着:相比战场上牺牲的这些烈士,我做的这点工作又算得了什么呢,我要以烈士为榜样,把伤员照顾得更细致、更周到……
在一个深夜,人们正在熟睡的时候,王清珍到2号坑道查房,听到“哎哟,哎哟”的声音,这是刚从阵地上抬来的腹部受重伤的曹排长。
王清珍靠在他身边问哪里难受,他说没什么,但又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又不说了。王清珍心里明白,他是要解手,就把罐头盒拿去,帮他解裤子。
他把王清珍的手一推说,我自己来。王清珍说,你伤很重,不要动,我来帮助你。他还是说,我自己行。王清珍转身到了坑道口,忽听“哎哟”一声,接着罐头盒摔在地上。
王清珍折身回来,对他说咱们都是战友,帮你解手是我的责任,你又何必这样呢,他还是不肯。这时有一个伤员说,曹排长你刚来还不了解,我们都是她们帮助解手的,你就把她当成你的亲妹妹,别让她为难。
图丨王清珍(前排右二)与志愿军在朝鲜合影留念
王清珍细心地帮他解开裤子,将罐头盒接上。可是,他用了很大力气,一点都尿不出来。这时他又“啊呀”一声,“胀死我了”他头上沁满了汗珠,已难受到了极点。
王清珍一摸他的肚子,像打足气的皮球。他身体虚弱,伤口又痛,已无力排尿。必须立即排尿,否则膀胱破裂,导致尿中毒,活人也能让尿憋死。
王清珍赶快把导尿管涂上凡士林,轻轻地给他插进去,但毫无结果。王清珍咬着嘴唇,急得浑身冒汗。王清珍想去找医生,但一想情况紧急,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她又用注射器接上导尿管往外抽,可还是抽不出来。
这时,忽听一位伤员说,我不能动弹,若能动弹,用口吸也要把尿吸出来,救活排长,“用口吸”。当时王清珍犹豫了一下,马上意识到,救人要紧。
她立即蹲下,含着导尿管吸了一口,没吸出来,又吸了一口还是没吸出来,第三口,她用尽力气,终于吸出了一口尿,又咸又腥,呛得直想吐。她忍着这份难受,接上罐头盒,尿滴滴下淌。
图丨卫生员给烈士包裹白布
曹排长恢复了平静,拉住她的手,流下了热泪说:“你比我的亲妹妹还亲。”伤员们你一句我一句,夸奖王清珍是一个好同志。第二天,医院去了。
王清珍有着一颗圣洁的心,像大河一样宽阔,像碧玉一样圣洁,像金子一样闪光。王清珍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将与战场上英勇杀敌,与战火中舍己救人的壮举同辉。
王清珍每当看到伤员那痛苦的样子,总是揪心地难受。为了减轻他们的痛苦,她就给他们唱歌。有的伤员说,一听到你唱歌我的伤就不痛了。
王清珍听到这鼓励,心里就热乎乎的。她说,虽说唱的不是那么悦耳,为了减轻伤员的痛苦,我就坚持唱下去。
王清珍的这段故事,可能是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的创作源泉。从而使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经久不衰。
历时46天的上甘岭战役以敌人的失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上级给王清珍记了二等功,授予二级战士荣誉勋章,在国旗前照了相。王清珍以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伟大祖国写了灿烂的一笔,为世人所敬仰。
王清珍回国后,怎么样了
王清珍从朝鲜回国后,年被确定退役。她对部队一往情深,不愿离开抚育她成长的人民军队,她说,一不要工资,二不要服装,只要能为伤病员服务就行。就这样,医院。
年,部队动员女兵复员、家属还乡,王清珍带头响应。由于在上甘岭战役后荣立战功。她来到东城区科伟医疗器械厂成为了一名工人。
之后,王清珍被选为厂团委书记。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知精神,她第二次穿上了军装。
年,王清珍从空军某部卫生处副处长的岗位上退休,年到空军某部干休所休养。她退休后,不忘英雄本色,工作又创佳绩。
年,她应邀医院工作。几年来,她为1.2万多人次解除了病痛,收到感谢信千余封,赢得了患者的普遍赞誉。
医院诊断为“植物人”的18岁的少女,王清珍根据病情,为她进行了按摩、针灸加药物综合治疗,经过4个月的努力,病人不仅能开口说话,还能慢慢地走路了。
医院一位著名教授说,王清珍不愧为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医生,奇迹,真是奇迹。
年11月,一位患胃下垂的师专学生前来就诊,王清珍不仅给他治病,还给他讲英雄故事,病治好了,思想也进步了。这位学生说王清珍是个好大夫,使他思想、健康双丰收。
在干休所,老干部有病,她都是随叫随到,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患中风的老干部何基贵、老干部家属张淑珍等,在王清珍的精心治疗下,基本恢复了健康。
王清珍受到张万年接见
年10月,王清珍被聘请为K次列车的荣誉教导员。随着时间的流逝,王清珍的事迹被时间渐渐淡去,但也有许多人记得她。
随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军长、原国防部长秦基伟上将在回忆录中说:上甘岭战役中有一位女卫生员给人印象很深,她叫王清珍。这个姑娘为解除战友的痛苦,帮助伤员排尿,情操之高尚,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老将军对王清珍的最高褒奖。
在很多人心中,王清珍是抗美援朝的功臣。但是每次提到抢回烈士黄继光一事,她心中总有遗憾,便是因为当初没有保留黄继光烈士身上的血衣深感遗憾。
提及这件事,王清珍感叹:“如果能妥善保存他的血衣,于今天而言该是一笔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继光烈士牺牲处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正是王清珍的生动写照。在今天,王清珍和黄继光这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