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是一种风俗,或者说是一种传下来的经验,类似于“打包”后的规则,然后形成的“区块链”可以溯源。这里面包括了很多,有技术,有实物,有人们的认知,认同感,这些演化出的智慧,知识,技术,所产生看得见的东西,称之为“文明”。对于地球所产生的原生物,比如人,植物,动物,岩浆,微生物,电子,磁场,空气,等等,我们可以认为,自然文明。人将自然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叫做人类文明。其法则,自然称之为“道”,人类称之为“文化”。它们都是由可描述与不可描述来说明的。那么茶的文化是什么呢?
关于茶的文化,唐朝有唐朝的文化,宋朝有宋朝的,日本有日本的,它们大同小异,都是为了说明茶美好的意义,有的人说寓意,有的人认为是思想,认知等等,因为这些看起来高尚,简单,美好。它们有的可以表现繁华,有的可以内敛,这些让人感到舒适,于是,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茶艺就是茶道,因为美好,所以可以传承下去,可以成为文化。这样的认同,是无可厚非的,于是,我们会有一个很奇怪的错觉,言语里说着《茶经》的精行俭德,行动上有了常伯熊华丽的茶具与漂亮芽叶的茶道演说,被误导的人喝着并不是久服,有力,悦志的各种茶,时间久了,老茶客会告诉每个人,绿茶,普洱茶生茶性寒,伤胃,胃不好的人少喝,等等,我们很多人沾沾自喜,以为这些是正确的标准茶,加入了所谓名人的行列,现代人对茶的价值,也只有这些认知而已,因为这些是事实,要不伤胃的茶,目前科学标准是做不到的,这样也就无法实现传统茶的价值,而传统茶的价值,首先第一点,绿茶,生茶新茶不伤胃,后面依照次序,不能伤肾,肝等等。
作为茶的实践,我的身体指标回到了标准内,体检报告在往期文章里也有展示,90%以上喝的是生茶新茶,并没有伤胃,而且真的是“久服有力悦志”,因此要说伤胃的茶,我有几百个理由可以说明,很多人喝的茶是喝错了,时间久了,说这些茶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样喝茶还有没有价值?那么,这些茶具等等相应的价值会低么?那么,今天的奶茶是否给了我们启发呢?
在茶的规则中,要把茶真正说清楚的,需要陆羽的《茶经》,还有陆羽写的那本失传的《毁茶论》,茶经是大家喜欢喝茶的入门,《毁茶论》虽然失传,但是依据陆羽的个性,我们可以把《茶经》倒着写,相当于茶本身的环境,制作,品尝等等的具体注意事项反着写,也就是说,陆羽写的不是《毁茶论》而是“防坑指南”。可怎么恢复是个难题,因为我们今天的理论,达不到陆羽的水平,陆羽有什么水平?陆羽的水平是“无接触”,这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茶,原材料是茶树,茶树有可食用与不可食用,早年,我们喝龙井,科学认为对普洱茶的茶树是不能喝的,会中毒,比如老班章茶树,学院派认为这样的茶是野生,有毒性不能喝,但是也有争议,因为茶多酚含量高,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普洱茶的确难以流行,科学以毒性为由,将祖先,唐人,清朝喝的茶封存了将近半个世纪,所以说,科学这个东西,能不能信,我并不知道,只知道科学的历史,一直是在证明流行的趋势下,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比如哥白尼,牛顿,爱伊斯坦等等。
可我们毕竟是人,中医用的五味,经络,到今天一一被证实,茶通经络也近期被证实,可是科学仍然还有很多漏洞没做好,这些问题,无法保证我们现在喝茶的安全性,需要有实时安全性检测的仪器,来对茶的安全性做出更正,这样才能兑现,陆羽说的茶,孙思邈说的茶,久服,有力,悦志的真实性。如果做不到,我们需要陆羽的“无接触”技术,来做辅助,这样,才能发挥茶的真正价值,即完美的美好。如果这样的文化形成了,茶文化与普洱茶茶文化才有真正的价值,因为普洱茶的内含物质平均高于任何其他茶,是么?
关于茶文化,我们是否需要实现《茶经》中说的美好,这样才叫茶文化呢?当然,毁掉茶的文化,也是一种“茶文化”,就是一文不值的茶文化,为什么呢?我们只要证明《茶经》写的这些都是错误的就可以了,不是么?比如,绿茶,新茶生茶伤胃,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茶文化毁掉,为什么呢?这里有个小故事,关于科学的“微塑料”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