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是健康中国的基石。随着“大健康”“大卫生”观念的形成,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公共卫生院校教育亟需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公共卫生人才。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积极探索公共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培养交叉融合通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新模式,为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增进全民健康福祉交出首医人的答卷。
“三位一体”: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强化协同育人,强化院校与疾控、医疗等相关机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是培养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之需要。
自年招收预防医学本科生以来,首医公卫学院便开启了“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即整合“基础-临床-疾控”医学资源,实现各方优势互补。目前,22家临床医学院、12个区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共同组成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公卫学院党委书记杨晓英介绍,这种“三位一体”的“大公卫”办学模式从办学之初一直保持到现在,为协同培养各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奠定了基础。
本科就读于公卫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目前工作于医院感染管理处的韩叙回忆,“大一、大二在校本部学习基础医学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底子。医院进行近一年的临床学习和实践。我的毕业设计题目方向正好与疾控相关,便在市疾控中心实习,学习传染病防控、计划免疫、学校卫生等疾控知识。”
理实结合:开辟实践教学新路径
医防融合、理实结合、学用一体,首医公共卫生教学改革秉持将课堂教学与实战锤炼相结合、将素质能力培养与专业内容拓展相结合原则,着力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
三维技术、系统指引、人机交互操作,将真实事件应急处置流程转化为背景介绍、疾控接报、应急响应、现场询问、现场调查、开会协商、水质采样监测、人群流调、实验室检测、解控10个虚拟实验环节,学生借助鼠标切换场景完成任务,系统即时反馈成绩……这是由公卫学院院长陈瑞主持建设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虚拟仿真实验》的课程现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真实应急场景与模拟实验的无缝切换,为增强公卫人才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该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自年开始,公卫学院建设完成7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覆盖突发传染病、食物中毒、环境污染事件等不同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情境。
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为目标,公卫学院不断开发新时代公共卫生优质课程资源,加强学生公共卫生管理教育和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教育,提升公共卫生教育课程的创新性和挑战度。
对于预防医学专业,新开设预防医学综合实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课程,增加虚拟仿真平台、公卫技能大赛、多样化实验实践培训、社区实践等公共卫生实践教学模块。对于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专业,新开设全球健康概论、公共政策分析课,并设置桥梁课,优化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衔接。公卫学院每年还会选派优秀学子赴美国内布拉斯加医学研究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与耶鲁大学、墨尔本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邀请海外资深教授来校授课,助力学子开阔学术视野,了解国际前沿动态。
协同育人:走向疾病发生的现场
基层社区是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的重要前沿阵地。让学生走向社区、基层和疾病发生现场,是首医进一步完善现行公共卫生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公共卫生人才实战锤炼的重要举措。
年,公卫学院与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燕山文化和卫生健康委员会签订协议,成立公共卫生安全智慧社区建设项目,增设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基础-临床-疾控-社区”公卫人才协同育人新模式。年,公卫学院公共卫生安全智慧社区产学研协同育人基地入选“北京市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基地”。学院召集中青年骨干教师,集思广益,携手打造集医教研防于一体、兼备传染病前沿哨所、病原溯源和慢病管理的示范智慧社区,并将以此作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平台与抓手。
“一名‘公卫人’,应该